行业资讯
- 中国养老产业的“伪需求”困局与破局之路
-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/10/18 0:00:00
-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,中国养老产业被视为“银发经济”的核心赛道,吸引大量资本与政策关注。然而,一项覆盖458家养老机构的深度调查却揭示了行业隐忧:市场表面的繁荣下,“伪需求”困局逐渐显现,政策导向与市场真实需求间的悖论也愈发突出,让养老产业的发展陷入尴尬境地。
一、“伪需求”困局:繁荣表象下的需求错位
调查发现,养老市场的“潜在需求”与“有效需求”存在显著鸿沟,部分看似火热的需求实则是资本与宣传营造的假象,并未真正匹配老年人及家庭的核心诉求。
价格鸿沟:高收费遇冷,中低端两难高端养老机构在一线城市并不少见,月费普遍达万元以上,虽服务完善、宣传到位,但入住率低迷,仅覆盖少数高净值人群;中低端机构收费亲民,却常面临“床位空置”与“服务不满”的双重困境——老年人期待更高质量的照护,却无力承担额外费用,形成需求与支付能力的断层。部分机构为吸引投资和补贴,还存在夸大入住率、包装“潜在意向”的情况,进一步模糊了真实需求。
服务错位:“锦上添花”掩盖“雪中送炭”不少养老机构为打造差异化,推出艺术课程、旅游活动等“增值服务”,主打“活力养老”概念。但调查显示,家属选择机构的核心诉求是“基础照护”:失能老人的日常起居照料、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、专业医疗支持等。若基础服务不扎实,再丰富的“花哨”服务也难以打动消费者,导致机构的服务供给与家庭的真实刚需严重错位。
同质化竞争:无效供给透支市场政策鼓励与资本涌入推动大量养老机构落地,但部分区域出现“过度供给”——老年人口增长缓慢,机构数量却远超实际需求。更关键的是,多数机构服务内容、收费标准高度雷同,缺乏核心竞争力,为争夺客源不得不打价格战,压缩利润空间的同时,也无力投入资源提升服务质量,大量无效供给被误读为“需求旺盛”,逐渐透支市场潜力。
二、政策悖论:导向与现实的矛盾加剧行业困境
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,但调查发现,部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,形成“悖论”,反而加剧了行业的混乱。
补贴“双刃剑”:刺激供给却催生投机国家与地方推出的补贴政策多与床位数量、入住率挂钩,初衷是鼓励机构建设运营,却间接诱导部分机构“重数量轻质量”——为获取补贴盲目扩建床位、降低入住门槛,甚至出现企业“套取补贴”后放弃运营的情况。真正具备服务能力、注重创新的机构,反而因未迎合补贴标准而难以获得支持,导致资源浪费与市场信号扭曲。
监管“缺位”与“越位”并存养老机构监管涉及消防、医疗、安全等多领域,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漏洞:一方面,护理人员资质认定、服务质量评估等关键环节缺乏统一标准,劣质机构有机可乘;另一方面,部分地方行政审批繁琐,消防、环评等流程耗时耗力,却与提升服务质量关联不大,反而增加了机构的运营成本,成为行业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
市场化与公益化边界模糊政策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,希望通过市场化提升效率,又强调养老的公益属性,给予政策优惠。这种模糊定位让机构陷入“两难”:若侧重盈利,可能忽视低收入群体需求;若坚持公益,又缺乏足够利润支撑创新与发展。最终导致部分机构定位摇摆,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也未能承担公益责任。
三、破局之道:回归需求本质,优化政策引导
养老产业的未来,需跳出“伪需求”陷阱,化解政策悖论,真正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构建发展路径。
精准锚定真实需求加强对老年人及家庭的调研,区分“想要”与“能支付”的需求,引导机构聚焦失能照护、基础医疗等核心诉求,而非盲目追求“高端化”“多元化”。例如,针对普通家庭推出“基础照护+按需增值”的服务套餐,平衡需求与支付能力。
重构补贴与监管体系补贴政策应从“重数量”转向“重质量”,向提供普惠性、基础性服务的机构倾斜,将补贴与服务质量评估、专业人才培养等挂钩,避免“养懒汉”;同时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监督,简化不必要的行政审批,让监管真正成为“安全保障”而非“发展阻碍”。
明确市场与公益边界政策需清晰界定不同机构的定位: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高端市场化服务,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建设公办养老机构等方式,保障低收入、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养老需求。让市场化机构发挥效率优势,公益机构承担兜底责任,形成“分层供给”体系,避免定位混乱。
中国养老产业并非缺乏潜力,而是需要摆脱“表面繁荣”的误导。只有回归“以老人为中心”的本质,通过政策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,才能让养老产业走出困局,真正为亿万老年人提供有尊严、有品质的晚年生活。
-